红杉高瓴经纬,联手投了一个牛津80后硕士
红杉、红杉后硕高瓴、高瓴经纬联手投了一家企业。经纬
2022年8月1日,联手碳排放管理软件咨询公司碳阻迹拿到了B轮亿级人民币投资,牛津红杉中国、红杉后硕高瓴创投、高瓴经纬创投同时入局。经纬据天眼查,联手红杉与高瓴各持10%的牛津股份,经纬占6.67%。红杉后硕
这是高瓴较长时间以来红杉高瓴的又一次同时出现。上一次还是经纬5个月前(2022年3月)头部们团购元象维思A+轮之时,这是联手一家打造全真互联网的公司,想必是牛津创始人姚星不可多得的背景才被多家机构抢投。姚星就职腾讯17年,算得上元老,2004年加入腾讯,历任集团副总裁、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的院长。就是他带领研发了腾讯的存储系统、搜索引擎、云平台。
2021年1月,在元宇宙概念被热炒前夕,姚星创立了元象维思,他们要用云渲染、人工智能、视频编解码与系统工程等技术引入数字孪生的应用场景,来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体验。
其场景更多为内容消费者提供使用体验,适配多种终端类型,这也就是去年马化腾讲的全真互联网。
一则是技术牛人、大厂离职创业者,一则是风口赛道,元象维思被明星机构抢投也就不出奇了。
那这一次,又是什么项目,吸引着头部们的同时看中与参与?
寻找交叉地带
2006年,晏路辉大学毕业,进入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内容是帮助银行做系统开发。两年后,他的申请材料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还是主修计算机科学。一年后,硕士毕业的晏路辉入职一家英国环境公司。
在其中,晏路辉负责开发碳足迹软件。碳足迹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中,企业、机构、产品或个人在交通运输、食品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碳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制造得就越多,碳足迹就越大。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世界大会召开,中国第一次在会议上承诺“碳减排”,他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机遇。
中国的市场远比英国、欧洲市场大得多。再加上我国碳排放量全球最高,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4%。中国碳排放量100亿吨也远远高出美国的59亿吨、日本的13亿吨和德国的8亿吨。
2011年,晏路辉回国成立碳阻迹,产品迭代的路径是先做碳管理软件、后来发现行业太初期,便转到碳管理咨询,再到碳管理软件,形成咨询+软件模式,旗下业务有碳管理咨询、碳管理SaaS平台等。
晏路辉向我举了几个案例,比如一瓶矿泉水,作为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制造,到分销、使用,再到最后的废气处理,都可以把碳中和理念植入进去。再比如碳阻迹的重要客户百度,百度的碳排放包括整个公司产生的用电量、庞大服务器需消耗的冷气等。
2011年,他拿着英国赚的20万人民与向政府申请的10万元海归留学创业补助开启了这条路,产业可谓一片荒漠。
18个月后才接到第一单生意,头两年的艰难度日才足以映衬如今的火热。创业第三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启动,碳阻迹开始常态化盈利。
这里有必要提到,国内的碳管理行业最早兴起于2005年,当时业内有一《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会议中通过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水平,这是人类首次对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做出限定。之后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并未通过,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
但像晏路辉这样的碳圈人长期处于水下。直到2020年时迎来了大喜,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了自己的双碳目标——202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政策背景下,2021年一年的时间,中国内地注册的碳中和业务市场主体有3000多家。
此时,不少企业方上门寻求合作,也不断接到各路投资方的邀约,甚至一天有过上千个未接电话。有意思的是,2012年成立的碳阻迹,2021年才迎来第一次融资A轮,投资方是高瓴创投和经纬创投,而高瓴创投是先成为客户、后成为投资方。
晏路辉提到,2022年上半年,碳阻迹的业务同比增长了近3倍。
目前,碳阻迹对外披露有1200余家客户,其中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美团、京东、星巴克、肯德基、SKP、陶氏、中海油、中国机场建设集团、迪拜世博会、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万事达、华龙航空、保时捷等。
面对SaaS领域在2022年的降温,碳阻迹却逆势拿到了头部的钱,还有不少机构抢不到份额,这次融资,晏路辉见了几十个机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碳中和这一大背景下的确定性,晏路辉找对了交叉地带。
碳中和这个大箩筐
TMT、新消费、SaaS,曾经的掌上明珠在如今的天空中,不再光彩夺目。
一级市场向来有大周期与小周期之说,如若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算起,已经有不少两到3年的小周期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2015年共享经济、2017年新零售、2021年新消费等,看着他们从顶峰到泡沫破裂,金融从业者们已对此司空见惯。
一方唱罢,必要有一方登场,2020年,就是碳中和赛道的登场之年。
但是,要看一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中的生命时长,一则取决于需求度,一则在特殊国情下政策的支持力度。显然,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碳中和的生命力或许很长,这也演变为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一张“明牌”。
需求度在于我国作为第一大碳排放量大国已超过美国、欧盟总和,再加上中国在世界大会上的减排承诺,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成为迫不及待需要实现的,还是在国际上能够寻找共识的底牌。
2021年,机构们为了争抢碳中和相关项目,不仅接受着翻倍的估值,还必须决策快,稍不留神就会被抢走。VC阶段就抛出上亿元重仓的现象屡见不鲜,额度不够,还得搞个小加轮。
那到底什么是碳中和?核心要义无非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阻迹是在碳中和领域下有关碳管理的细分赛道企业,经纬创投一投资人分析,“碳中和的这个大箩筐里还能放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节能减排,帮助某个钢铁厂提高运营效率;比如新能源,像电动车这一类型的也算,他减少了石油燃烧的尾气排放;再比如说像电脑易点租,它帮助人们减少了设备空闲与浪费,相当于你用了很多,就是大家租赁型的这种,就不需要买了,以及那些二手交易平台都是这个逻辑。此外还有合成生物领域的可降解塑料,人造肉、人造奶。”
放在投资端,可以总结出三条投资主线。上游端,那就是能源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里包含光伏、风电、新能源等行业;接下来是中游,中游是结构端,也就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例如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行业,它有产业转型的需求;下游呢,属于服务端,涉及碳交易、碳监测、碳吸收这类企业机构,也包括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
问题也有很多,包括能源需求还没有达峰,2019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只是OECD(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是OECD国家的60%;我国工业用能占比高;电力工给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导。
这需要全方位的转变与发展,晏路辉认为,除了政策,如果能做出更多推动消费者低碳行为改变的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帮助公众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找到身边的低碳产品。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习惯形成,就会倒逼企业去做低碳转型。
2020年到现在,VC/PE们带着洪水猛兽涌进碳中和这个大箩筐,它也成为2021年到现在最火爆的募资方向。
2020年7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注册资本885亿元,在2021年10月完成首支基金产品备案,开始投资运作。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要求子基金投资方向包括节能环保、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
2021年3月,第一支碳中和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由上市公司协鑫能科与中金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约40亿元。
2021年3月,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基金,成为国内首支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的百亿规模级碳中和技术基金。
2021年7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
2022年6月,高瓴资本首支人民币碳中和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关账,总规模逾40亿人民币,落地南京建邺区。
除此之外,腾讯在2021年1月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也是国内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年末,阿里提出碳中和目标,接着华为与百度也顺势提出。而在全球范围内,苹果、Facebook、亚马逊都把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定在2030年左右,而苹果还将“绿色”作为考核指标纳入供应链体系。
2022年2月,前饿了么初创团队人员也入局此领域,成立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碳衡科技。天使轮拿到元禾原点数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提供的产品是低碳数字化与深度智能管理分析平台。
2022年4月,万科创始人王石联合发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向港交所首次公开募集申请,命名Destone Acquisition Corp.,这家公司以碳中和为主体,主要寻找绿色科技与环境友好消费品与服务领域中的创新型企业作为合并标的。
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此前纷纷做出预测,未来30年,中国投资到碳中和领域的资金量将达到140万亿左右,被定义为一条百万亿的超级黄金赛道。
不过还有些有意思的故事。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绿色泡沫。一个显性的案例是,2008年美国风险投资投向清洁技术的资本占到行业投资总量的15%,但接下来就是溃败,2006年到2014年期间全球风险资本向清洁技术公司的投资损失过半。最常被提到的凯鹏华盈就因为在绿色资产中的过度配置导致错过移动互联网的高增长。
在中国,比马斯克的太阳城更早,2000年施正荣带着14项太能能发明专利回到无锡创立了无锡尚德。2010年前后,光伏行业在高补贴下产能急剧扩张,但之后市场萎缩,大量企业倒闭重组。作为最大的光伏企业、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无锡尚德,也在10年后破产重组。
是的,曾经叫能源、光电、太阳能等等名词领域,如今都归属到当下火热的碳中和大箩筐。
有人说,如今的碳中和崛起有上一波不可忽视的遗产,领域生态在未来会走向精细化。
但愿我们真的能继承前人遗产吧。
- ·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会召开!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
- ·北京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47岁
- ·欧洲的冬天:制裁的武器替代不了能源武器的批判
- ·比亚迪前8月累计销量98.3万辆 同比增164%
- ·中邮证券:首予敏华控股推荐评级 海外产能扩张释放支撑业绩
- ·网传“成都快递除了顺丰都停了”?官方:纯属捏造,系网络谣言
- ·沪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名单发生调整
- ·海通国际:维持奈雪的茶优于大市评级 目标价7.2港元
- ·国电南瑞董事长冷俊:亟需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
- ·河北首批出口企业通过RCEP“经核准出口商”资格认定
- ·越秀服务:平凡英雄⑦ | 这一次,他们亮出了新的“身份牌”
- ·特朗普连续发帖回击拜登:要么疯了,要么是痴呆晚期
- ·友邦保险11月23日斥资约2.25亿港元回购301.74万股
- ·自动驾驶车祸后 通用对Crusie自动驾驶汽车进行软件升级
- ·外资“买爆”!
- ·光大证券:维持天虹纺织增持评级 需求走弱背景下业绩承压
-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以实施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为主线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证监会副主席:推动在港上市外国公司纳入沪深港通标的
- ·外交部:中方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斯里兰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 ·德尔玛IPO一波三折,85后创始人蔡铁强继续“上市梦”
- ·马斯克继续大裁员:推特最快周一裁减销售和合作伙伴团队
- ·韩国或暂停与美国芯片合作 美电动车补贴恐引发多领域对抗
- ·民政部公布2022年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 ·百货零售个股异动:人人乐两连板,红旗连锁一度涨停,炒作疫情保供?
- ·200亿女富豪吴春媛“新造富”遇阻,诚瑞光学IPO遭诉
- ·期货大咖聊大宗:预估今年苹果减产幅度20% 后期关注天气影响
- ·“红通人员”冯卫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法所得没收案一审开庭
-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中国货币政策没有过度刺激
- ·贾平凹之女贾浅浅被质疑,刚刚,中国作协发文: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
- ·宝馨科技、宁德时代、协鑫科技、杭萧钢构等16家上市公司扎堆入局钙钛矿,商业化到底还有多远?
-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这些领域想办法、谋实招、促实效!陈吉宁调研虹口区
- ·内蒙古取消优惠电价,成本或增30%!隆基绿能遭二连击,云南项目建设已暂停
- ·俄罗斯能源高管今年以来频频离奇死亡 “黑”名单上至少已有九人
- ·上海正在推动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 ·证监会两起立案调查,三家公司股价大跌!幕后“朋友圈”,不简单!
- ·外交部:中方支持有关金融机构同斯方协商,寻求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