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金秋九月的河南中原大地,洒满丰收的坚决喜悦,处处洋溢着喜迎党的扛稳二十大的热烈氛围。
记者驱车豫东平原,粮食但见渠田相连、安全平畴如织,重任连片的河南玉米地里,一穗穗玉米颗粒饱满,坚决好一幅秋收田园画!扛稳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粮食是安全一个地处中原腹地、以“吨粮田”(两季田)闻名的重任粮食高产村。
刚进沈家村,河南映入眼帘的坚决是写着“庆丰收同心共富 迎盛会齐向未来”的红色条幅。一旁的扛稳高质量农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村口不时有村民驾驶满载玉米的农用车进进出出,喜气洋洋。
“今年小麦、玉米双丰收,大家喜上眉梢。”沈家村村支书石长锁说。
一户农家院内,村民孙六与郭显春一人手持一把大头铲,正将一堆玉米棒铲进手推车里,再由楼上两名村民用吊机吊到二楼,铺开、晾晒。
“今年收成怎么样?”
听到记者搭话,55岁的孙六停下手里的活,脸上满是笑容:“收成不赖,大丰收。”她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弯腰拾起一个玉米棒说:“一斤玉米棒能剥出九两籽,每亩打1300斤。只会多,不会少!”
“今年尽管旱,但浇水足,苞谷从种到收,浇了四遍水。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打机井又通电,浇地不作难。”孙六乐呵呵地说。
没走几个街口,记者遇到正回家的沈永平。
“他可是种粮能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市镇,进的那块麦田就是永平家的。”石长锁向记者介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市镇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沈永平家的粮食亩产一年上一个台阶。今年,他家的小麦实测亩产达1400多斤,比2014年每亩又增产两百斤左右。
如今,沈家村3000多亩耕地的路、林、渠、井、电均得到改造,地头建了5G基站,连接数百个植保、气象传感器,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灾情;电力设施服务到地头,机井通电,保障灌溉,旱涝保收。
“粮食增产了,收入咋样?”记者问道。
沈永平给记者算起账:今年种了10亩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每斤小麦1.5元,扣除成本721元,每亩净收入约1379元;4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每斤玉米1.1元,每亩净收入约915元,加上套种的6亩西瓜、辣椒,家里10亩地一年净收入大概25750元。
夜色降临,空气中透着阵阵清凉。路灯下,村民三五成群,惬意地散步、聊天。
记者夜宿村委会,次日黎明,便被阵阵布谷鸟叫声叫醒。早起的村民正赶在露水未消时,抢收大豆,尽早腾出田,播种小麦。
作为产粮大省,河南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
在有“中原粮仓”美誉的驻马店市汝南县,经农业农村部门实地测产,全县玉米平均亩产597.4公斤,在夏粮丰收基础上,秋粮丰产在望。
“作为基层种业科研工作者要努力开展良种技术攻关,精心培育好每一粒种子,把农业‘芯片’攥在自己手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位于豫北新乡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李艳说。
目前,河南全省秋粮进入大范围收获阶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1.3万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可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迎来一个粮食生产丰收年。(新华社郑州9月25日电)
- ·告诉他人个人信息后被冒名网贷,女子诉请豁免还款责任被驳回
- ·没有研发人员及投入,靠52艘船年入超3亿,这家深圳国资旗下公司冲刺IPO...
- ·深圳购物中心扎堆开业 个个都有“新故事”
- ·丰田上新,比亚迪获益
- ·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个人养老金如何发力?——来自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观察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 ·越南央行上调存款利率上限
- ·公募FOF问世五周年:规模合计约2337.42亿 养老产品成主力军
- ·低估值央企接力爆发!新能源板块集体拉升,千亿龙头大涨,多只热门医药股却跌停…什么情况?
- ·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长9.9% 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
- ·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 ·消费需求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4%
- ·执业昊志机电2021年年报审计工作存在七大问题 立信所及2名CPA收警示函
- ·A股复盘必读:北向资金终结连续6日减仓态势,东方财富跌超9%,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 ·科技巨头失色 美股隐忧浮现
- ·两融门槛可以考虑下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