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刊文:精准直达成“宽信用”利器 再贷款创设与运用大有空间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宽信用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连日来,上证设运在“稳增长”政策主线下,报刊货币政策“适时加力”,文精新动作频频。准直再贷除了即将落地的达成降准之外,再贷款工具密集亮相,利器引来市场关注的款创目光。
作为“宽信用”的用大有空重要举措,再贷款能够发挥其作为结构性工具“精准直达”的宽信用功效。再贷款等定向工具在“稳总量、上证设运调结构、报刊促平衡、文精防风险”上能发挥更大作用,准直再贷后续有望进一步“提频、达成增量”,成为“宽货币”和“宽信用”的主要抓手。
再贷款频频亮相 挑起金融支持“大梁”
在近日密集释放的政策信号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再贷款工具更是频频登场,挑起金融支持“大梁”。
4月18日召开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
人民银行同日表示,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这一表述,在今年以来高层会议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公开消息中已多次亮相。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宽信用”何处发力 结构性工具成重要抓手
以信贷规模增长为目标的“宽信用”是稳增长的关键词。当前,政策连续发力之下,“宽信用”成效已有所显现。后续货币政策护航“宽信用”,仍需要在多方面发力。
能够针对痛点、堵点精准发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被视为“宽信用”的推进利器。研究院资产负债管理部认为,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表明,在面临外部紧约束的情况下,相较于运用总量性工具“宽货币”,央行更偏好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
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能会与2021年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即再贷款在“稳总量、调结构、促平衡、防风险”上发挥更大作用,后续有望进一步“提频、增量”,将成为“宽货币”和“宽信用”的主要抓手。
精准直达兼具杠杆效应 新看点可期
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的一大特征是:能够实现定向滴灌,具备精准直达功能,同时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重点行业、领域的资金使用成本。
综合现有再贷款工具来看,这一特征得以充分展现。除了最新出炉的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以及投放交通物流领域的再贷款之外,此前,人民银行已创设推出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均瞄准了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从作用方式来看,再贷款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直达方式,能实现对资金的撬动效果。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日前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且利率均为1.75%。
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以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例,央行可以用60%的资金多撬动银行40%的信贷资金,再加上货币创造机制,再贷款工具因而具备了杠杆效应。
后续来看,再贷款这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望随着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演变,在创设和运用上展现更多看点,以持续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央行仍会对货币政策进行灵活创新,并不断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质效。
- ·英国防部赠送在英受训乌克兰士兵印有纳粹口号打火机
- ·刚刚,中美防长通话,释放特殊信号!
- ·山东两人出售人工繁育鹦鹉获刑三年,新规出台后检方撤诉:不应追究刑责
- ·换电模式兴起背后,电池资产化如何颠覆新能源汽车?
- ·宝能城最后120套豪宅将于12月陆续开拍,直接以评估价8.5折起拍
- ·马斯克:当今世上没人比我更懂制造业
- ·三菱日联:美联储紧缩料令经济放缓加剧 预计2023年被迫降息
- ·确诊1例,湖南一地刚刚通报:今日零时起,主城区全城临时管控,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 ·关于个人养老金业务,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 ·直播带货月底上线 兰州黄河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 ·北京通州全面检查辖区医院太平间、殡仪馆
- ·新兴际华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6.26%
- ·吴秀波、杨坤、夏雨等多位明星持股的“牛角村” 如何一步步陷入窘境的?
- ·拯救物流:中国“大动脉”堵哪儿了
- ·隆基股份HJT中试线招标背后:三季度末将有新技术产能出现 但并非HJT
- ·一天蒸发268亿,户均亏超19万元!“光伏茅”惊现20CM跌停,幕后推手找到了